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资讯 > > 浅论古今价值观的对比

浅论古今价值观的对比

吆喝过了,招呼完了,下面该干点正事了。这里本人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生活中无聊之中突发产生的一些小小的认识和想法。
当下社会,人们追求个性自由,人格解放。由此大量接受国外的新鲜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争议。并因此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我个人的看法是:相比而言,古人价值观更倾向于多样化,而今人更为单一。古代社会,人被分为几种等级,贵族、士、学、农、工、商等。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人为地把人分为哪几种等级。但是其实等级依然存在,而且将会是永远存在。因为这是自然不可更改的规律。自然界最底层的是微生物,群体最多,数量最为庞大,顶级掠食者数量最少。人类社会也一样,必然是呈现为金字塔形分布。完全的公平和平等是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我们可以做到:人有地位的差别,但是可以在人格上保持平等。人人平等,完全公正,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这显然是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易经说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矛盾发展观。事物皆有两面性:一阴一阳,同时一阴一阳是两种对比的力量,彼此作用,互相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因此,如果人人平等,完全公正是一个合理的现象,那么世界将失去了矛盾,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人类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合理公正,却始终无法实现、只能不断接近这个状态的过程。我们再回头来看古代社会的等级分化,贵族当然是享有特权的一个阶层,这个作为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阶层,当然是应该遭到摒弃的。至于士、学、农、工、商则基本是依据其从事的职业来分。应该说等级本身本无高低贵贱差别,关键是社会的价值导向。士、学更多地被看作为君子,而商更多被看作小人(古代小人并非贬义,仅仅是与君子相对)。因为士与学无实际的技能,难以发家致富,较多从事门客和幕僚。士即为衰败的贵族,可见其生活一般,如韩信。但是士更多是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其志向高远,对自身要求严格,因此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商人从事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贸易,容易积累财务,家境殷实,生活富裕。但是地位较低,不被尊敬。固然古代重农抑商是因为局限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但是恰恰也符合了价值观的平衡。你更多地考虑个人所得,自身利益,那么你生活条件好,地位上就差一些。你关心天下大事,修身养性,生活清贫一些,则地位高,受人尊敬。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这完全实现了各取所需,各行其道,价值观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反观如今,对金钱、权利的追逐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我并不否认还是有很多洁身自好、独善其身、追求更高境界的人存在。但是这些人所占比例真的是非常少了。在当今社会,某人一旦成功,富贵加身,则他不仅仅是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同时在社会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优待,VIP、包厢、专机、媒体访问、新闻报导等等。即他不仅享受了物质生活,占据了更多的资源,同时还左右了舆论,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这里,我并非是对富人得到的优越条件眼红,而是对社会倡导的价值倾向失望。这样将会使得人们对财富趋之若鹜,如过江之鲫,价值观过于单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感叹道德流失,人心不古了。过去有季札挂剑悼徐君、孟母三迁寻良境、季布一诺抵千金等故事,而今已鲜见了。更为可悲的是,财富拥有者考虑更多的是:利用手中的财富,积累更多的财富,抢占更多的资源,而不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说,社会在进步,物质在丰富,道德在退步。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当人类希望以物质的发展来满足内心的欲望时,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当人们更多的考虑如何积聚财富的时候,我们还有多少人是在乎内心的修为呢?这里,我并非是要否定人类文明的成果,也不是想社会倒退回原始社会。那无疑是螳臂当车,蚍蜉撼大树。只是希望,我们的价值取向能够更加多元化,人类多一些反思的意识,不是被一种思想拉着大家向一个方向发展。舆论媒体的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啊。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今有几人与啊?以上仅为个人缪论,欢迎拍砖。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