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游记
来源/作者:信仰者
发布时间:2015-06-24
点击次数:
感谢您阅读本文,信仰者提供
端午节3天小长假也给自己放个假,变化一下心情。第一天,在家里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已经两月有余不曾打扫的房间真可谓乱七八糟,蓬头垢面,不忍目睹了。经过半天的整理,终于清爽干净,焕然一新了。心情也好了许多,有种满足的感觉。第二天,简单收拾一个小包,奔着南锣鼓巷而去。南锣鼓巷作为北京城一个知名文化商业街,民居胡同星罗棋盘,各式小店沿街林立。绝无仅有的北京胡同原貌,趣味盎然的各色时尚小店,构成了南锣鼓巷独特的魅力与风情。恰逢双节,人潮涌动,熙熙融融。走在观光客,淘宝者的人海中,体会着最地道的北京味儿。从南锣鼓巷北口出来,沿鼓楼东大街西行,至鼓楼左转,便可至毗邻后海的烟袋斜街了。临街小店中各式富有创意的商品和已经从我们现代生活中谢幕的旧时生活用品,让人目不暇接、兴趣盎然。本来一天的美好游玩就该完美收场了。但是当我行至广福观,却有了一种别样的心情。广福观里正在展出李滨声老人的系列漫画作品《寻踪》。作品追忆了数十年前生活在北京胡同中多位大师的精彩人生,鲁迅、老舍、胡适、梅兰芳、梁思成、齐白石等等。广福观曾经作为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却曾经因为四周商业街的建设而腾退。驻足在广福观前,观里肃穆庄重,观外人声鼎沸,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禁感慨,如果当年的这些大师生活在如此繁花似锦的观里,是否还能够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呢?
我之前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选择的过程,人只要够努力,终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不禁联想起一个月前,游历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岳阳楼内有一处景点——双公祠,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然,不止范相腾公,凡留名青史的风流人物,皆有励精图治、改善民生、散财助学的壮举,方能留下身前身后名。想范文正公,官拜宰相,若要保得一家荣华富贵,岂非易事。然,却落得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及卒,无余财这样的一个结局。可见其清廉正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我在想,人生在世,基本都是为求财而来。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多少钱就够了,钱财又如何用?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普通人,一生求财,只是为自己和家庭幸福安康,更好的享受。而仁人志士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普通人舍不得钱财,也只能保得一世之福。而散尽万贯家财的,却能够得到千世万代的供奉和祭拜。再举个例子,如果有10万块钱,有人会用它买块劳力士;也会有人用它买块普通的电子表,再把剩下的钱用来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前者会让人羡慕,但是后者却能够让人感激。千万别认为我举的例子荒诞,这样的事情无处不在。同样是手机,有些人就喜欢苹果的,有些人联想就行了。同样是运动鞋,有些人非耐克不穿,有些人李宁就满足了,甚至不是品牌。我没有说孰对孰错,我只是想说明: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现在,会有人不时悲叹:大师已死,不是没有道理的。客观地讲,现代的艺术文化和物质文明,无论是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其实要精致,丰富许多了。但是与早期相比,却缺少了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担当,也缺少了不受外界干扰和舆论影响的专注。浮躁,苍白和贫瘠很大程度上对应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心态,精神信仰和道德情怀。“大师”现在不仅是媒体热衷的封号,也成了业界与外人衡量学者的“成功标准”。因此,我们见到了很多的这个家,那个家,造成了当前社会上学术娱乐化,学者明星化。但是能够真正称得上大师的,有几人欤?悲哀的是,如果我们的土壤上任由功利的野草荆棘生长,那么贫瘠的土壤将再也不会适合大师的向阳生长。
也许我们不用如此悲观,真正的大师应该还存留于世,可能依然行走在你我之侧。一个能在自己的领域中达到登峰造极、并且圆融贯通的人,即是一个大师。一个大师总给人一种圆满、中空和轻盈之感。无论如何,我想这肯定与聚光灯下,舆论媒体追捧的“大师”是有所区别的吧。
我之前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选择的过程,人只要够努力,终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不禁联想起一个月前,游历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岳阳楼内有一处景点——双公祠,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然,不止范相腾公,凡留名青史的风流人物,皆有励精图治、改善民生、散财助学的壮举,方能留下身前身后名。想范文正公,官拜宰相,若要保得一家荣华富贵,岂非易事。然,却落得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及卒,无余财这样的一个结局。可见其清廉正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我在想,人生在世,基本都是为求财而来。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多少钱就够了,钱财又如何用?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普通人,一生求财,只是为自己和家庭幸福安康,更好的享受。而仁人志士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普通人舍不得钱财,也只能保得一世之福。而散尽万贯家财的,却能够得到千世万代的供奉和祭拜。再举个例子,如果有10万块钱,有人会用它买块劳力士;也会有人用它买块普通的电子表,再把剩下的钱用来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前者会让人羡慕,但是后者却能够让人感激。千万别认为我举的例子荒诞,这样的事情无处不在。同样是手机,有些人就喜欢苹果的,有些人联想就行了。同样是运动鞋,有些人非耐克不穿,有些人李宁就满足了,甚至不是品牌。我没有说孰对孰错,我只是想说明: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现在,会有人不时悲叹:大师已死,不是没有道理的。客观地讲,现代的艺术文化和物质文明,无论是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其实要精致,丰富许多了。但是与早期相比,却缺少了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担当,也缺少了不受外界干扰和舆论影响的专注。浮躁,苍白和贫瘠很大程度上对应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心态,精神信仰和道德情怀。“大师”现在不仅是媒体热衷的封号,也成了业界与外人衡量学者的“成功标准”。因此,我们见到了很多的这个家,那个家,造成了当前社会上学术娱乐化,学者明星化。但是能够真正称得上大师的,有几人欤?悲哀的是,如果我们的土壤上任由功利的野草荆棘生长,那么贫瘠的土壤将再也不会适合大师的向阳生长。
也许我们不用如此悲观,真正的大师应该还存留于世,可能依然行走在你我之侧。一个能在自己的领域中达到登峰造极、并且圆融贯通的人,即是一个大师。一个大师总给人一种圆满、中空和轻盈之感。无论如何,我想这肯定与聚光灯下,舆论媒体追捧的“大师”是有所区别的吧。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