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种思想高度
来源/作者:信仰者
发布时间:2014-08-21
点击次数:
感谢您阅读本文,信仰者提供
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了其看待问题的深度和胸襟的宽度。不同的人看待同样一个问题,得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因此其选择和人生轨迹也将不同。
我个人愿意将人的思想高度分为以下四种:个体(个人及家庭)的思想高度、集体(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高度、人类的思想高度、宇宙自然的思想高度。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群居动物。无疑人在一个社会中生活、工作,需要协助,共同发展。但是人类相处过程也必不可少要产生矛盾冲突。在利益冲突中,把自身的利益看得更为重要,便简单将其视之为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的个体思想高度。其次,利益面前,能够优先考虑到社会和国家大局的需要,虽然也想着个人利益要顾及,但是更能够着眼长远的合作关系,本着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国才有家,大环境发展了,小个体才美好的想法则可称为集体思想高度。第三类,超越一般的利益纠结,思想集中于人类发展的大事件。这类人一生殚心竭虑,或者是致力于人类思想、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发展和创造;或者是致力于爱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地球生态的保护;或者是致力于传教布道,以精神来影响世界,为人指点迷津;或者是致力于科技发展,拓宽人类生活的空间。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其所能,去挽救和保护这个地球,以尽可能的延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寿命,并且还希望人类能够生活的更好(或者是物质上,或者是心灵上)。因此可以说是站在人类的思想高度上。最后一类人,无所谓成佛成仙,是妖是魔,清净无为,灵境无尘,认为所有物质皆是一样的本质,你得到多大的利益好处,他也不为所喜;你贪婪、破坏、浪费,他也不为所憎。因为一切皆有定数,凡事自有规律,他能够顺其自然,将个人节奏和规律与自然合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自然的高度,也就是宇宙的高度。
(注明:我这里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只是根据人在最主要的问题和最重大的人生抉择上他是怎么选择或倾向于什么方向来分的。不同类的思想高度肯定会有交集,如同无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无私的,自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自私的想法。因此,这只是一个在主要问题上相比较而得出的分类。)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分析说明一下四种不同的思想高度。其实,人本质就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我们平时在超市购物时可以发现:在自选的蔬菜水果架上,大家都会选择鲜嫩的蔬菜水果,没有谁会去专挑坏的,烂的东西。但是如果每个人有机会去给大家分果果,那么你是把大的,甜的果子总是分给自己呢?还是尽量让大家都有机会分到好的果子呢?这就存在了差别。如果你每次都是将好东西分给自己,那么可能以后你就失去了分果果的机会。所以有些人为了保证下次分派东西的机会,就会选择尽可能公平公正。我相信:在这个社会中,利益面前竭尽所能争取,责任和问题面前又极力躲避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这些人内心里是把个人或者其家庭的利益看得高于集体,为了个人的权益,可以放弃集体的发展机会。这里并没有说他的做法不对,而是仅仅想说明他的思想境界应该归为个体思想高度。
其次,这个社会中,也同样有不少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人。比如,当社会变革动荡之季,可以放弃个人利益,为国家进步,社会稳定而奔走呼号;又或是当外敌入侵,可以高举义旗,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而从容就义;又或是当单位效益不佳,濒临倒闭时,与单位风雨同舟,共度难关的。这些人看到的是大局,看中的是未来的希望。所以个人利益是可以让位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尽管也许他人生追求的就是宏图大志,远大目标。但是起码他在个人与集体对立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其思想境界还是高了一层。
第三类人往往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局限。在他们的思想中:人类思想和文明是没有国界的,文化和艺术也是没有国界的,应该归全人类分享和利用(如孔子学院开遍了全世界;圣经和佛教等传遍了天下);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是平等的,都享有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如生物学家极力抢救各种濒临绝种的生物,以延续生物多样性);地球及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加以保护,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空间(如环境学家积极推动环境治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科学技术也是没有国界,应该造福于全人类。总之,他们思想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发展进程和未来。
从本质上说,前三类的思想层面其实还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无非就是考量因素在个人、国家和人类之间做侧重选择罢了。否则,为什么人类世界中,我们设置了各种道德、法律和教义规则呢?这些规则、法律和道德就是为了约束人类的行为,以便于解决和平息人类之间的利益纷争,以保持整个人类社会能够平和稳定的发展,以保证人类文明流传更久,人类存活的寿命更长。如果不加约束限制,那么生物都灭绝了,人类也无法生存;资源都耗竭了,人类将失去了能源;环境都破坏了,人类如何美好的生活?所以,这些都逃不了以人为本的核心。
只有第四类的思想高度,才是真正超越了以人类和地球为核心的境界。因为它站得足够高,高到超越一切人世间的凡尘俗世,才能去深刻地思考宇宙的规律,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你站在宇宙的高度上看,人类社会再悠久辉煌,也只是自然发展的一个微小过程;地球再美好灿烂,也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粒子。相比之下,人类世界非常渺小。人类创造的文化、科技和文明多么辉煌灿烂啊,但是同时也消耗无数资源,以灭绝无数物种为代价,而且人类也仅仅是自然的一个产物。因为事物始终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他们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就是能量与物质之间的转化;自然的规律就是两种相反性质的对立统一,两种相反力量的消涨平衡,以致于宇宙是萌生、发展、衰败、沉寂、萌生、发展、衰败、沉寂不断循环的发展规律。你站在山顶,山自然就小了。这样一来,又有何喜、何忧、何惧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共伤亡9000余万人,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希特勒无论如何都是人类罪人。但是换个思维,其一,地球上这场轰动的人类战争影响不了宇宙进化的一丝一毫;其二,战争让人民更加珍惜和平;其三,这场战争起码让现在地球上少增加2亿人。否则这2亿人将消耗多少资源,污染多少环境,让多少物种提前灭绝啊?这里,并不是要给希特勒平反。而是在一件坏事的背后也必然会有其它益处。只不过是这场灾难带给人们的不幸过于惨烈而已。因此,地球的人,乐活也好,折腾也好,是自求生存,还是自取灭亡?都逃不过最终灭亡的自然规律。人类之于宇宙,如同蚂蚁之于人类,在宇宙主宰者的眼里是完全忽视的。圣人说的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用任何刻意的外力来干涉宇宙自然万物的发展,顺其自然,则事物会按照内在规律自然的发展,这种无为的做法可达到妄图干涉来达到的目的,这便是进入到了无所不为的境界。以无为而无不为,乃有道者处之。这样的人可以风轻云淡,心如止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忧无虑自在。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认为:顺从其本能、天性或者社会风俗习惯为自然境界,如同小孩、原始人或者罪犯,因为他们多是按照本能来行事,还带有动物的天性;而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功利境界,带着利己的动机;儒家则是典型的道德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而能够称为天地境界的,仅老子、伏羲等寥寥几个圣人而已。我觉得冯先生是从人做事的出发点,以及对世界的觉解程度来分类的。而我是从人看待问题所站的思想高度来分类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哪一种思想高度都对人生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以宇宙的思想高度来说,万事万物并无好坏高下之分,只是会让人活着的心情不同罢了。试想,你手里握满了东西,你便很难再去抓取什么了,而你两手空空时,世界可能就在你的手中。
以上完全是个人缪论,仅供讨论拍砖。
我个人愿意将人的思想高度分为以下四种:个体(个人及家庭)的思想高度、集体(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高度、人类的思想高度、宇宙自然的思想高度。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群居动物。无疑人在一个社会中生活、工作,需要协助,共同发展。但是人类相处过程也必不可少要产生矛盾冲突。在利益冲突中,把自身的利益看得更为重要,便简单将其视之为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的个体思想高度。其次,利益面前,能够优先考虑到社会和国家大局的需要,虽然也想着个人利益要顾及,但是更能够着眼长远的合作关系,本着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国才有家,大环境发展了,小个体才美好的想法则可称为集体思想高度。第三类,超越一般的利益纠结,思想集中于人类发展的大事件。这类人一生殚心竭虑,或者是致力于人类思想、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发展和创造;或者是致力于爱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地球生态的保护;或者是致力于传教布道,以精神来影响世界,为人指点迷津;或者是致力于科技发展,拓宽人类生活的空间。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其所能,去挽救和保护这个地球,以尽可能的延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寿命,并且还希望人类能够生活的更好(或者是物质上,或者是心灵上)。因此可以说是站在人类的思想高度上。最后一类人,无所谓成佛成仙,是妖是魔,清净无为,灵境无尘,认为所有物质皆是一样的本质,你得到多大的利益好处,他也不为所喜;你贪婪、破坏、浪费,他也不为所憎。因为一切皆有定数,凡事自有规律,他能够顺其自然,将个人节奏和规律与自然合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自然的高度,也就是宇宙的高度。
(注明:我这里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只是根据人在最主要的问题和最重大的人生抉择上他是怎么选择或倾向于什么方向来分的。不同类的思想高度肯定会有交集,如同无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无私的,自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自私的想法。因此,这只是一个在主要问题上相比较而得出的分类。)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分析说明一下四种不同的思想高度。其实,人本质就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我们平时在超市购物时可以发现:在自选的蔬菜水果架上,大家都会选择鲜嫩的蔬菜水果,没有谁会去专挑坏的,烂的东西。但是如果每个人有机会去给大家分果果,那么你是把大的,甜的果子总是分给自己呢?还是尽量让大家都有机会分到好的果子呢?这就存在了差别。如果你每次都是将好东西分给自己,那么可能以后你就失去了分果果的机会。所以有些人为了保证下次分派东西的机会,就会选择尽可能公平公正。我相信:在这个社会中,利益面前竭尽所能争取,责任和问题面前又极力躲避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这些人内心里是把个人或者其家庭的利益看得高于集体,为了个人的权益,可以放弃集体的发展机会。这里并没有说他的做法不对,而是仅仅想说明他的思想境界应该归为个体思想高度。
其次,这个社会中,也同样有不少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人。比如,当社会变革动荡之季,可以放弃个人利益,为国家进步,社会稳定而奔走呼号;又或是当外敌入侵,可以高举义旗,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而从容就义;又或是当单位效益不佳,濒临倒闭时,与单位风雨同舟,共度难关的。这些人看到的是大局,看中的是未来的希望。所以个人利益是可以让位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尽管也许他人生追求的就是宏图大志,远大目标。但是起码他在个人与集体对立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其思想境界还是高了一层。
第三类人往往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局限。在他们的思想中:人类思想和文明是没有国界的,文化和艺术也是没有国界的,应该归全人类分享和利用(如孔子学院开遍了全世界;圣经和佛教等传遍了天下);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是平等的,都享有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如生物学家极力抢救各种濒临绝种的生物,以延续生物多样性);地球及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加以保护,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空间(如环境学家积极推动环境治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科学技术也是没有国界,应该造福于全人类。总之,他们思想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发展进程和未来。
从本质上说,前三类的思想层面其实还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无非就是考量因素在个人、国家和人类之间做侧重选择罢了。否则,为什么人类世界中,我们设置了各种道德、法律和教义规则呢?这些规则、法律和道德就是为了约束人类的行为,以便于解决和平息人类之间的利益纷争,以保持整个人类社会能够平和稳定的发展,以保证人类文明流传更久,人类存活的寿命更长。如果不加约束限制,那么生物都灭绝了,人类也无法生存;资源都耗竭了,人类将失去了能源;环境都破坏了,人类如何美好的生活?所以,这些都逃不了以人为本的核心。
只有第四类的思想高度,才是真正超越了以人类和地球为核心的境界。因为它站得足够高,高到超越一切人世间的凡尘俗世,才能去深刻地思考宇宙的规律,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你站在宇宙的高度上看,人类社会再悠久辉煌,也只是自然发展的一个微小过程;地球再美好灿烂,也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粒子。相比之下,人类世界非常渺小。人类创造的文化、科技和文明多么辉煌灿烂啊,但是同时也消耗无数资源,以灭绝无数物种为代价,而且人类也仅仅是自然的一个产物。因为事物始终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他们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就是能量与物质之间的转化;自然的规律就是两种相反性质的对立统一,两种相反力量的消涨平衡,以致于宇宙是萌生、发展、衰败、沉寂、萌生、发展、衰败、沉寂不断循环的发展规律。你站在山顶,山自然就小了。这样一来,又有何喜、何忧、何惧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共伤亡9000余万人,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希特勒无论如何都是人类罪人。但是换个思维,其一,地球上这场轰动的人类战争影响不了宇宙进化的一丝一毫;其二,战争让人民更加珍惜和平;其三,这场战争起码让现在地球上少增加2亿人。否则这2亿人将消耗多少资源,污染多少环境,让多少物种提前灭绝啊?这里,并不是要给希特勒平反。而是在一件坏事的背后也必然会有其它益处。只不过是这场灾难带给人们的不幸过于惨烈而已。因此,地球的人,乐活也好,折腾也好,是自求生存,还是自取灭亡?都逃不过最终灭亡的自然规律。人类之于宇宙,如同蚂蚁之于人类,在宇宙主宰者的眼里是完全忽视的。圣人说的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用任何刻意的外力来干涉宇宙自然万物的发展,顺其自然,则事物会按照内在规律自然的发展,这种无为的做法可达到妄图干涉来达到的目的,这便是进入到了无所不为的境界。以无为而无不为,乃有道者处之。这样的人可以风轻云淡,心如止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忧无虑自在。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认为:顺从其本能、天性或者社会风俗习惯为自然境界,如同小孩、原始人或者罪犯,因为他们多是按照本能来行事,还带有动物的天性;而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功利境界,带着利己的动机;儒家则是典型的道德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而能够称为天地境界的,仅老子、伏羲等寥寥几个圣人而已。我觉得冯先生是从人做事的出发点,以及对世界的觉解程度来分类的。而我是从人看待问题所站的思想高度来分类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哪一种思想高度都对人生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以宇宙的思想高度来说,万事万物并无好坏高下之分,只是会让人活着的心情不同罢了。试想,你手里握满了东西,你便很难再去抓取什么了,而你两手空空时,世界可能就在你的手中。
以上完全是个人缪论,仅供讨论拍砖。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